▲若心神失仰、肝氣鬱滯,中醫建議可按穴道改善。
(圖/翻攝自《健康好生活》)
中醫常講「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」,所以「通」、「痛」、「氣血」、「迴圈」息息相關。現代人常有各種疼痛,未必等於疾病,而是身心異常的警訊。中醫師鄒瑋倫在《健康好生活》節目中,說明疼痛的各種型態;若是遇到心神失仰、肝氣鬱滯或脾胃氣虛等,也建議大家可以按兩個穴道來改善。
▲氣血不通恐生百病。
(圖/翻攝自《健康好生活》)
鄒瑋倫說明,不同疼痛背後可能反映不同問題,例如:「癢痛」多與癒合不良有關;「痠痛」與肌肉疲勞恢復緩慢有關;「脹痛」常見於高血壓、高血脂或久坐族群,而「麻痛」、「目痛」則可能與神經壓迫相關。
鄒瑋倫強調,疼痛部位不同,牽涉的組織也不同,包括肌肉、筋膜、筋絡與關節等,治療方式各有差異,不能混為一談。若關節疼痛未妥善處理,還可能進一步惡化,影響到五臟六腑。
鄒瑋倫舉例,一名20歲女大生暑假在游泳池擔任教練,每天長時間泡水,導致腿部嚴重腫脹。隔年再打工症狀惡化,不僅腳腫未癒,還出現經期減少與疼痛,因長期泡水與日曬造成子宮盆腔慢性發炎,出現腳趾脹痛、月經異常等「痺症」。所幸在中醫調理與飲食輔助下,最終恢復正常。
▲關節紅腫痛?一張圖搞懂「痺症」。
(圖/翻攝自《健康好生活》)
鄒瑋倫解釋,痺症有三種:
1. 寒痺:年長者、筋骨不順、遇冷四肢僵硬;
2. 熱痺:夏季穿棉質衣運動後進冷氣房,濕冷導致長期關節痛;
3. 氣虛血虧痺:手術、大病或年長者、產後等造成關節僵硬。
她建議,夏季運動應選擇排汗透氣衣物,避免濕冷造成痺症,並重視身體徵兆,及早調理痠痛問題。
此外,鄒瑋倫提醒,如果心情受影響或憂鬱,這一類的人比較容易有身體的疼痛或痠痛。有壓力時,出現心神失仰、肝氣鬱滯,或脾胃氣虛時,建議大家可以按印堂穴、頭維穴兩穴道。印堂穴位於臉部兩眉間中央位置,也就是所謂的「眉心」。而頭維穴在頭部兩側,從眼尾向上延伸至髮際線附近,再往上約一個拇指寬的位置,可按兩穴位進一步改善疼痛或不適。
▼(影片來源/《健康好生活》YouTube,連結若遭移除敬請見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