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網紅四叉貓接種完第一劑高端疫苗,自費到診所驗抗體,結果數值偏低,在網路上引起熱議,更引發其他網紅跟風潮。對此,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:「關於抗體,當然大家想知道自己身體的事,我們也不反對。不過從判讀或資料運用還有一些事項需要大家注意。下周三專家小組開會後,會再訂出自費驗抗體的相關指引。」而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針對近期網紅、網友案例進行說明。
▲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。(圖/年代新聞)
羅一鈞說明,大家看待這些報告,除了互相比較數值高低,還有一些事要注意。首先,這是接種第一劑疫苗的結果,但其實接種第一劑到第二劑期間,抗體產生都是呈動態變化,所以檢驗抗體後再過幾天,抗體結果也會有落差。所以「打完第二劑後再去驗,數值比較穩定。」還要注意的是接種到檢驗相隔天數,「如果太早去驗,抗體濃度也會不高」。再加上每個人體質不同,造成抗體產生速度差異也是非常大。
羅一鈞說, 第二,我們現在做的商業化的抗體試劑,並非中和抗體。(中和抗體目前沒有商業化的篩檢試劑。)所以說這些數字僅供參考,不等同於保護力。而且自費檢驗也只是檢視免疫反應一環,並沒辦法透過抗體,檢驗細胞免疫是否出現效果。
羅一鈞表示,總而言之,檢驗抗體除了要注意檢驗時機、這不是檢驗中和抗體、無法推估細胞免疫反應。未來在開放自費抗體檢驗方向,會要求醫事機構強調以上這些事情,並於專家會議訂定相關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