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:

【專訪】從機車夢到拋光工藝傳承——《天工開物》創辦人,用雙手磨出台灣精神

   2025-07-29 11:00 點閱:0



【年代新聞採訪報導】

「我17歲那年,只想賺點零用錢買機車,沒想到這一做,就是一輩子。」——拋光師傅的這句話,道盡了他與金屬、與職人精神之間的羈絆。


在桃園一處工廠裡,一位沉穩內斂的中年男子,正將手中的金屬塊拋光至鏡面閃耀。他是《天工開物》的創辦人,同時也是台灣少數仍堅持傳統打磨工藝的拋光師傅,從少年時代接手父親的工廠至今,已走過超過三十年的職人工藝路。


▲天工開物創辦人王世法拋光資歷超過30年以上,技術相當純熟。


一千元,換來一生的職人精神

創辦人回憶起年少時的起點,語氣平靜卻深刻。「我爸以前是做電鍍的,後來改做拋光。我那時只想買台機車,他說:『來工廠幫忙,一天給你一千塊。』」他看見父親為家庭打拚的辛勞,也從此走入了工藝的世界。這段看似偶然的契機,卻成了他職人生涯的起點。


從技術到美學——打造《天工開物》的精神核心

《天工開物》一名取自明代宋應星的古籍,意為「以人之工藝,解萬物之妙理」。對創辦人來說,這不僅是一句書名,而是品牌的精神所在。「我們做的不只是加工,而是讓材料回到它最美的樣子。」


他介紹,金屬拋光並不只是「磨亮」這麼簡單,而是對力量、角度與紋理的精準掌控。「每一種金屬的性質都不同,技術要靠經驗一點一滴累積。」他補充,這門工藝真正的難處,不在工具,而在人心。


▼王世法對於親手打造出來的成品很有信心,因為在看不到的地方他也絕不馬虎。


將剩料化作翅膀:蝴蝶系列的誕生

在工廠的一角,擺著一系列閃閃發亮的金屬蝴蝶。這是創辦人最具代表性的金屬創作——「蝴蝶系列」。作品的靈感,來自工廠裡地上那些本該被丟棄的邊角料。


「蝴蝶象徵再生和希望,就像這些材料一樣,重新打磨後,也能飛起來。」他說。這不僅是創作,更是對工藝生命力的詮釋。


從加工走入空間設計:跨界讓技術有了新舞台

近年來,《天工開物》逐步從金屬代工走入創作與設計領域。創辦人與設計師合作,參與多起老屋改造計畫,從金屬裝置、燈具、門飾到藝術空間設計,都能見到拋光工藝的影子。


「我們參與的不只是施作,而是從設計討論、結構安排到最後一刻的收邊,都以職人的角度參與。」他強調,拋光可以不只是工具,更是一種生活中的工藝語言。


▼天工開物從金屬代工走入創作與設計領域,跨界合作相當多元。


技術傳承,是最大的願望

面對當前人才斷層、產業式微的現況,創辦人表示,最憂心的是「大家不了解這門技術的價值」,他期望未來能成立拋光工作坊,推動職人工藝體驗,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並投入這門技術。


「我希望這不只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門能傳下去的手藝,一種能代表台灣精神的工藝。」


▼王世法擅長將工廠廢料轉換成嶄新的藝術品,如同他手上的蝴蝶就是從工廠地上的剩料飛出來的。


讓台灣的光,閃向世界

從工廠走入藝術、從拋光走進生活,《天工開物》不再只是加工廠,而是推動MIT工藝文化的一股重要力量。採訪最後,創辦人說了一句讓人難忘的話:「金屬會生鏽,但精神不會。我打磨的不只是金屬,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信念——從雙手開始,讓台灣的光,閃到世界。」


天工開物官網

https://www.wonc.com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