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豬肉是台灣人常見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。
(圖/取自 Canva)
台灣人有多愛吃豬肉?從小吃滷肉飯、刈包、豬腳與肉圓等美食都有豬肉,這也是民眾飲食中常見,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。但豬肉部位與內臟的營養成分不同,您吃進的可能是蛋白質,也可能是高熱量跟膽固醇,肝膽胃腸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《健康好生活》中,為您一一詳細解析。
蕭敦仁指出,一般成年人一日的蛋白質含量,每公斤體重需1至1.2公克。假設一名60公斤的成年人,一天至少需要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,若缺乏蛋白質可能會營養不良,免疫力也會出問題,年長者則可能出現肌少症。
豬肉各個部位有多少營養價值?而生活中常見的肉類,如豬肉、牛肉、雞肉及魚肉,每100公克大約可提供22至27公克的蛋白質。
▼各項肉類的營養成分。(圖/翻攝自《健康好生活》)
補蛋白質別吃錯!豬肉部位營養差很大
蕭敦仁提醒,豬肉雖可攝取蛋白質,但不同部位的營養成分也有差異,選購時應避免高脂肪部位,否則補充蛋白質的同時,也吃進過多脂肪,對健康不利。
常見豬肉部位的營養成分:
●豬耳:蛋白質19公克、脂肪11公克
●豬頰肉:蛋白質17.5公克、脂肪11.9公克
●梅花肉:蛋白質18.9公克、脂肪14公克
●胛心肉:蛋白質20公克、脂肪5公克
●大里肌:蛋白質19公克、脂肪11公克
●五花肉:蛋白質14.5公克、脂肪33.9公克
●後腿肉:蛋白質20.4公克、脂肪4公克
●腱子肉:蛋白質19公克、脂肪11.4公克
▼各項豬肉部位的蛋白質及脂肪含量。(圖/翻攝自《健康好生活》)
除了豬肉外,台灣人也喜好食用各種豬內臟,像是經典小吃「黑白切」就有各種豬隻器官及內臟,雖然也可補充蛋白質,但熱量及膽固醇也很高,因此食用時也要特別注意。
以下為黑白切中常見品項的熱量:
●腰子:82大卡
●大腸頭:198大卡
●生腸:182大卡
●粉腸:186大卡
●豬肚:152大卡
●肝連:220大卡
若要避免攝取多高膽固醇,內臟類如豬肝、豬心、豬肺、豬腸都要注意不可食用太多。
▼(影片來源/《健康好生活》YouTube,連結若遭移除敬請見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