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烈冷氣團來襲,氣象局提醒,今晚至明晨是最冷的時間點,也就是一般人睡覺的時候,《年代新聞》整理保暖妙招,讓大家一覺暖到天亮,不會被冷醒,有一招甚至還能瘦身!
1.睡覺不要穿襪子,放保暖小物
血液循環不佳的人,經常手腳冰冷,不管怎麼搓揉都是冷吱吱,實在受不了,因此許多人會「穿襪子睡覺」,不過專門研究睡眠領域的日本醫學博士坪田聰指出,穿襪子會太悶熱,導致出汗,如果腳有濕氣,反而更容易發冷、血液循環也變差。因此他建議,可以在睡前半小時把熱水袋放進床上,先把被窩「蒸暖」,使裡面空氣變得溫暖舒適,要睡覺時再把熱水袋移到腳邊,加熱腳底,改善下半身循環;若沒有熱水袋,也可以在睡前將暖暖包放在腳的位置,讓腳暖呼呼。
▲可以把熱水袋放在腳邊保暖,改善血液循環。(圖/Pixabay)
2.「被子蓋法」取決於材料
冬天很多人為了保暖,除了蓋厚棉被外,會多加一層毯子,不過毯子究竟要蓋在哪,才能發揮最佳保暖功效呢?坪田聰博士表示,要看棉被的材質!如果是冬季常見的羽絨被,因為羽毛要靠體溫加溫影響,進而膨脹,留存熱能,如果身體和羽絨被之間隔著毯子,熱能就會被阻絕,膨脹不足,保溫性降低,因此如果是蓋羽絨被,要將毯子加在羽絨被上;若是羊毛、羊絨等天然動物毛料製成的毯子,可以吸收和散發身體的汗水,無論放在哪都能有保暖效果;而傳統毛毯子比較重,所以建議不要壓在羽絨被上,可以舖在床面。
▼如果是羽絨被,毛毯要放在最上面才能發揮最佳保暖效果。(圖/Pixabay)
3.開暖氣時,溼氣也要注意
坪田聰博士說,當我們開暖氣時,房間濕度也會降低,如果空氣太乾燥,鼻子吸入空氣會感到非常不舒服,甚至鼻腔黏膜可能會受傷,睡眠質量也會變差,因此如果太乾燥時,睡前半小時前可以開加溼器,也可以在房間放置濕毛巾,讓房間濕度提升。不過要注意不能長時間開著加濕器,因為如果加濕過度,會讓空氣黴菌生長,可能引發過敏、哮喘等問題,並導致失眠。房間溼度建議保持在50%,舒適入睡的溫度約落在16至19度之間,被褥溫度約32至34度。
▼房間保持剛好的濕度,有助於睡眠。(圖/翻攝自微博)
4.睡衣不要穿太厚,建議做睡前小運動
坪田聰博士表示,睡衣不要穿太厚,因為如果穿太厚,會很難翻身,就會導致睡眠品質變差,讓身體出汗又可能導致感冒,而且若是被子和室外溫度差太大,身體血壓急速上升,會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,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,睡衣穿舒適就好,不要太厚重。
想要更好入睡,坪田聰博士建議睡前2小時可以做約30分鐘的輕運動,如散步、慢跑、瑜珈、伸展操等,達到血液循環、助眠,緩減肌肉緊繃等功效,還能邊睡邊瘦!
▼睡前2小時做些伸展運動,有助於暖身助眠。(圖/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