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冬以來氣溫越來越低,今(21)日玉山更降下今年第一場雪,而北部地區仍是降雨不斷。又濕又冷,不少民眾紛紛拿出暖暖包、發熱衣等保暖小物禦寒,不過你真的有用對方式嗎?根據調查,光是暖暖包就有超過9成的人都用錯了,最常見的就是死命搓揉暖暖包,其實這樣根本不會變熱。那究竟怎麼使用才正確呢?怎樣才能發揮出最大禦寒效果呢?就讓小編告訴你。
▲暖暖包一直搓揉不會變熱。(圖/翻攝自網路)
暖暖包越搓越熱?
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,明明一直搖、一直搓暖暖包卻還是冷冷的,反而手都搓到比暖暖包熱了XD。其實暖暖包的原理很簡單,只要接觸到空氣就會自然開始發熱了,過度搓揉只會使暖暖包內的鐵粉分布不均,反而減低熱度。
貼式暖暖包直接貼皮膚?
這樣做可能會燙傷!暖暖包的平均溫度都有55度,若直接接觸肌膚,長時間恐有燙傷風險,建議貼在最內層的衣物,如衛生衣、內搭衣,這樣做不僅能隔絕外部寒冷空氣,延長暖暖包效能,更因為溫暖空氣只在兩層衣物內流通,很容易就變熱了。
貼對位置效果加倍
台灣中醫療法會透過穴道改善身體,而暖暖包貼對穴位也能改善手腳冰冷。分別是位於肚臍下三吋、約四指位置的關元穴;位於肚臍正後方,往左約兩指寬的腎俞穴;頭往下後頸突起處的大椎穴,將暖暖包貼在這三處可以讓身體快速暖起來,並改善下肢虛寒、冒冷汗、腰痛等狀況。
另外近年流行的暖手寶,由於是電器用品,使用上也要特別注意,不要購買無商品檢驗標章、來路不明的產品,並且不要邊充電邊使用,若已經出現漏電、產品缺損等情形也千萬不要捨不得丟,畢竟發生爆炸起火,就得不償失了。
▼購買暖手寶要注意是否有商品檢驗標章。(圖/翻攝自博客來)
而針對即將到來的冷氣團,國民健康署也提供了「禦寒保健8要點」:
1.保暖
處在低溫或外出時,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。特別注意頭頸部、四肢末端等容易著涼處,善用圍巾、帽子、口罩、手套、襪子、防滑鞋,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,方便穿脫。
2.暖身
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!先補充溫開水,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。
3.隨身攜帶保暖衣物
此點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,由於長者對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,可以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等隨手可及之處,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,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再進行活動;外出時也要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,以備不時之需。
4.不大吃大喝及避免過多情緒起伏
冷冷的天就想大吃大喝,不過這樣做血液容易過度黏稠、腸胃容易便秘,導致身體機能下降,疲倦易累,盡量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,也要避免太過刺激的激烈運動。
5.高危險群患者不宜泡湯、泡澡
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,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,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,亦不宜單獨泡湯。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,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!
6.不加重身體壓力
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,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,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,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。
7.患者要妥善控制病情、規律服藥
若患有疾病者,須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、血壓、血脂肪數據,並遵照醫囑按時用藥。
8.外出隨身攜帶病例卡及緊急用藥
註記平時就醫院所、診斷、藥物過敏史,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,應隨身攜帶。
有了這麼多保暖妙招,相信民眾在耶誕、跨年假期一定能暖暖過,暖暖迎接2021!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