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空氣品質拉警報,多個地區空污指標呈現紅色警示,連台北101也壟罩在灰濛濛中,對此,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提醒民眾空污對健康的危害,並在臉書貼出一張「口罩功能與優缺點比較」圖表,讓大家了解如何對抗空污。
▲醫生蘇一峰提醒民眾空污對健康的危害。(圖/翻攝自蘇一峰部落格)
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粉專發文,文章開頭以「要命的空污」點出空污的危險性,他指出107年的全國死因統計數據顯示「台灣每年因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兩萬人」,而空氣中的PM2.5每增加10,會增加許多疾病的死亡率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認為29%肺癌、24%中風、25%心臟病與43%肺部疾病死亡是來自於空氣污染。
蘇一峰指出,環保署委外研究「台灣空氣污染1/3來自境外移入,2/3來自境內本土」,而國衛院自己研究「台北的PM2.5 1/4來自境外移入,3/4來自境內本土」,他表示台灣空污要改善,惟有政府與全民面對這個事實,自律律人才能把污染降低。
針對空氣污染,我們該如何預防?對此,蘇醫生提出3種「空污懶人包」方法,從「挑選空氣清淨機」、「口罩選擇」、「營養補充品」來對抗空污。其中,蘇一峰醫師也整理出「口罩功能與優缺點比較」圖表,針對目前市面上的口罩種類眾多、可以分為下列數種:
▼對抗空污口罩功能優缺點比較。(圖/翻攝自蘇一峰部落格)
● 紙口罩:優點便宜、但是過濾微粒的效果最差,容易因水分而潮濕。因此對於飛沫、唾液、血液…等等體液傳播病缺乏保護力。
● 布口罩:市售常見的不織布口罩,優點是可重複水洗,但是缺點是過濾能力差,對PM2.5完全沒有阻擋能力,布口罩主要阻擋的是PM10以上的大顆粒,且面部密合度不佳。
● 活性碳口罩:活性碳口罩雖然功能是吸附有機氣體、惡臭分子和毒性粉塵,但是本身過濾能力不佳,需要合併有過濾層,才能對空氣汙染產生防護作用,如果無過濾層則對PM2.5缺乏有效防護效果。
● 醫療級口罩:在實驗室中醫療口罩對於PM2.5雖然有七成左右的阻擋能力,但是此數據的計算是以完全不漏氣的前提下去計算,不過實際醫療口罩使用上並無法與臉部緊密貼合,阻擋PM2.5能力只能達到3到5成。
● N95口罩: N95可以阻擋超過95%非油性的次微米顆粒(0.1~0.3µm),面對PM2.5使用N95口罩的優點是可以到達完全阻擋的效果,但是缺點則是N95口罩呼吸阻力大,戴上之後換氣不易,心肺功能不佳者或老人小孩都難以使用。
●防霾(PM2.5)口罩:有鑑於市面上口罩品牌良莠不齊全,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於民國106年制定CNS 15980「防霾口罩檢測標準」,將口罩之防護效果分為A、B、C、D四個等級,其中A為最高等級,,欲通過CNS 15908 PM2.5口罩檢測至少須通過六項檢測項目,分別是「粒狀物防護效果、過濾效率、呼吸阻抗、口罩耳帶或頭帶與本體的連接處斷裂強度、游離甲醛含量及pH值」為必測項目,此外,依口罩需求與設計的不同,更可以選擇其他選測的項目進行測驗。
而A、B、C、D四個等級口罩,也設置四種使用建議,譬如今天出門時空氣到達紫爆,PM2.5直到達110 μg/m3,就應該選用等級A、B或C的防霾口罩。
▼防霾口罩等級整理。(圖/翻攝自蘇一峰部落格)